5月30日,成都中国-欧洲中心汇聚中德智慧,“AI时代的就业挑战与新机遇——2025中德职业教育出海高峰论坛”隆重开幕。近200位来自政府、教育界的专家、行业领袖齐聚一堂,直面人工智能重塑就业市场的浪潮,深入探讨如何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以数字化课程打破地域壁垒,并擘画中德职业教育深度合作的未来蓝图。
双元制教育:德国“秘密武器”的全球价值
论坛聚焦被誉为德国经济腾飞“秘密武器”的双元制教育。德中经济、教育和文化协会理事长安迈尔(Bernd Einmeier)在主题分享中强调,该模式以“企业实操”与“学校理论”深度结合为核心,不仅保障学员获得高认可度的职业资格、优厚薪资与社会尊重,更成为吸引全球技能人才(包括大量中国求职者)的关键平台。德国Republik 21智库董事总经理马丁·哈根(Martin Hagen)以巴伐利亚州为例,揭示了德国经济中心对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及政府支持政策。
区别于多数国家,德国双元制将企业置于职业教育主导地位。企业不仅是实践场所的提供者,更深度参与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制定。同时,企业自身需经工商协会等权威机构严格考核方能获得培训资质。这种机制确保了人才培养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学员在培训中深度认同企业文化与行业前景,形成了就业与教育的“良性循环”。
AI挑战下的职教突围:终结与催生并存
面对AI技术取代大量规律性岗位的现实挑战,论坛积极探寻出路。德中经济、教育和文化协会中国(成都)办公室主任、德国莱海希教育集团执行董事赵蕾指出,AI时代在终结部分职业的同时,必将催生新机遇。她援引权威数据:德国双元制规模约50万,占高中阶段学生60%以上;持证者可免考申请大学,德国应用技术大学40%学生拥有职教背景;通过“师傅考试”者薪资平均提升20%-30%。双元制不仅是个人职业晋升的“秘密通道”,更是德国应对老龄化、吸引全球人才的有力平台。
成都市教育对外交流中心对外交流科科长袁异女士表示,成都职教的重点之一就是推进双元制本土化实践,近两年累计培养超过2000名具有国际认证资格的技术人才。高等教育领域,电子科技大学与柏林工业大学共建“智能感知与通信”联合实验室,西南交通大学与亚琛工业大学深化轨道交通领域科研合作,四川大学与慕尼黑大学医学院启动临床医学人才交换计划。成都经开区与德国手工业协会(HWK)合作打造“双元制”产教融合示范园区,推动博世、大众等德企深度参与教学实训,形成“校—园—企”协同育人新模式,为中德创新合作走廊建设注入教育动能。
跨越差异,共育全球人才
圆桌论坛上,中德专家一致认为,德国双元制“产业驱动、企业参与”模式与中国“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改革方向高度契合。德中经济、教育与文化协会副理事长郭楠特别肯定了中国技能人才在德展现的学习力与创新力。安迈尔先生展望道:“越过文化、标准及语言差异的挑战,中德职教合作正渐入佳境。双方持续努力,必将为两国经济发展与全球职教进步贡献更大力量。”
本次论坛不仅为AI时代的就业难题提供了德国方案与中国智慧,更以成都的扎实实践,昭示了中德职业教育携手出海、共育未来人才的广阔前景。在政策支持(如中国《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与地方行动的合力下,职业教育正成为连接中德、通向未来的坚实桥梁。
红腾网-配资咨询平台客服24小时在线咨询-股票配资中心网址-昆明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