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正式访问巴基斯坦。着看似是一次普通的国事访问,背后其实藏着一连串重大信号。这不仅是佩泽希齐扬上任以来,第一次出访巴基斯坦,更是伊朗和巴基斯坦全面升级关系的关键时刻。而更重要的是,中国在这背后收到了两大利好消息,“中东陆上通道”可能真的要成了。 首先是第一个好消息,中巴经济走廊或将延伸到伊朗。大家都知道,中巴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的明星项目之一,从中国新疆的喀什一路通往巴基斯坦的瓜德尔港,过去更多聚焦在中巴双边合作。但现在,伊朗的加入正在改变这个格局。伊朗总统明确表示,要推动一条“丝绸之路”,从中国经巴基斯坦延伸到伊朗,最终通往里海、甚至欧洲。换句话说,一条真正意义上的“中东陆上通道”正在成型。 这个通道不仅能大幅缩短货物运输时间,也能绕开马六甲海峡的“海上咽喉”,对中国的能源安全、对伊朗的对外出口、对巴基斯坦的经济发展,都是实打实的好处。目前,中国拥有瓜德尔港的运营权,伊朗手里握着恰巴哈尔港,一旦中巴伊三国形成配合,将在印度洋方向构建起双港战略格局,对冲印度影响力,意义不言而喻。
第二重好消息,是伊朗和巴基斯坦的能源合作开始落地。过去十几年,伊巴天然气管道项目一直因为美国制裁而停滞。但这次,伊朗和巴基斯坦不仅重新提上日程,还签下了价值30亿美元的大单。伊朗方面表示已完成本国段建设,接下来就看巴方的态度了。而从这次访问来看,巴基斯坦显然是准备动真格的。巴总理谢里夫直接表态,美国的制裁“对巴基斯坦没有意义”。 这句话分量很重。过去大家都怕美国发飙,不敢碰伊朗项目。现在,巴基斯坦敢于硬气回怼,说明整个南亚的战略氛围变了。而且,不只是说说而已。这次访问,两国一口气签了12项合作协议,内容涵盖能源、司法、交通、农业、旅游等多个领域,几乎是全方面对接。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现在伊朗和巴基斯坦突然“热起来”了?背后其实是大国博弈的新变化。一方面,美国这些年对伊朗的极限施压,已经让伊朗的耐心到了极限。与其等着西方松口,不如自己主动突围。伊朗在过去几年加速与中国、俄罗斯靠拢,现在又主动拉近与巴基斯坦的关系,就是要建立一个“非西方经济和安全网络”。 另一方面,巴基斯坦自身也面临巨大的内外压力。国内经济困难、能源紧张、外汇不足,而周边又要应对印度、阿富汗的各种不稳定因素。在这种背景下,与伊朗抱团,不但能获得油气资源,还能通过伊朗打通对外出口通道,减轻对中东海运的依赖。
更关键的是,中巴伊三国的利益开始交汇。中国希望稳住西部通道,把“一带一路”从中亚延伸到中东;巴基斯坦需要投资、市场和能源;伊朗需要突破制裁困局,寻找更多出口口子。这种互补性的合作,在过去常常被外部压力打断,现在却逐渐找到了新的平衡点。 就目前的趋势来说,有两点已经很明确了。一方面,中国“西部突围”的空间正在打开。从新疆出发,经巴基斯坦、通伊朗、进中东,这条线不再只是设想,而是正在一步步成形。另一方面,南亚和中东的地缘结构在重塑。过去,美国是唯一的主导者;现在,中国、俄罗斯、伊朗、巴基斯坦等非西方国家正在建构一个新的合作体系,强调主权、经济利益和区域稳定。
从长远看,这种合作网络可能会改变整个中东的运作逻辑。以前,是谁和谁“站队”。以后,可能是谁和谁“联通”。伊朗、巴基斯坦这样的国家,不再只是中美之间的“选择题”,而是可以和多个大国“同时做朋友”的“联络点”。对中国来说,这场伊巴合作,无疑是一次重要突破。不仅意味着“一带一路”的西向通道更稳了,也意味着中国在中东的话语权更大了。中方可以通过投资、基建和中介外交,推动伊朗、巴基斯坦、沙特等国在一个更平衡的框架中互动。 总的来说,伊朗和巴铁的这次合作,不只是经济上的互利,更是地缘政治上的一次重塑。它释放出一个清晰信号:南亚和中东正从对抗走向协同,从站队走向联动。而在这场大变局中,中国正逐步成为一个稳定的连接者和推动者。接下来,能不能真正打通“中东陆上通道”,关键看三点:一是看项目能否落地;二是看中美博弈会不会升级;三是看地区稳定能否保持。但无论如何,格局已经变了,牌已经重新洗了。中东这盘棋,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红腾网-配资咨询平台客服24小时在线咨询-股票配资中心网址-昆明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