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搜狐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泡茶是一个格外治愈的时刻。
这份治愈,不仅源于茶香、茶味带来的具体感受,冲泡时器具碰撞的声音也分外悦耳。
当万籁俱寂,唯有微风、树木枝叶的摆动组成的环境音时,茶的乐章由此展开。
茶室内,烧水的咕噜声率先响起。
取好干茶,水也烧开了,开始温杯。
碗与盖轻触发出的叮当声格外清脆,似晴天窗外忽然响起的风铃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展开剩余84%茶具放置于茶桌上,有了茶席的缓冲,会发出沉闷的响声,更像底鼓,稳稳地将所有旋律托起。
茶席之间,无丝竹之乱耳,唯有器具之清音。
不同茶具的搭配,能奏出风格各异的乐章。
想到这里,一位茶友的疑问在脑海中浮现。
“以前都是一把紫砂壶走天下,不知道现在怎么这么多讲究。”
其实,从单独一把紫砂壶,到各种茶具的组合、搭配,这样的变化,恰好是茶文化不断发展具体表现。
《2》
从喝茶的追求来看,多数人已经逐渐从“能喝”转变为“好喝”。
在制茶工艺并不规范的年代,茶叶中的苦涩物质含量较高,人们对苦涩的茶汤见怪不怪,并下意识地将“苦涩”归为茶叶的标配。
由此,也诞生出了“不苦不涩不是茶”的俗语。
那个时候,很多人泡茶甚至不会用紫砂壶,一只搪瓷茶缸子足矣。
茶叶怎么泡都苦涩,所以干脆就在水里泡上一天,茶汤喝完再添水。
这种喝茶方式,主打解渴、提神,还停留在“能喝”的阶段。
但如今,制茶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已经没必要墨守成规。
萎凋、茶青、揉捻、发酵、烘干、仓储,每一个环节都更加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
这些技术的进步,不仅有效降低了茶叶中的苦涩感,还能根据不同茶叶的特色,精确地提炼出独特的香气,让白茶更鲜爽、红茶更甘醇。
茶叶的潜力被释放,品饮者也拥有了更挑剔的味蕾。
人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解渴,开始对茶叶风味进行深入探索。
“茶叶怎么泡更好喝”,成了核心议题。
如何将每一片茶叶的色、香、味发挥到极致,水温、水质、茶具、手法,都是需要考虑的变量。
因此,便自然地催生出针对茶具的各种需求。
《3》
有需求就有市场,许多精美的茶具应运而生。
如今,早已不是紫砂壶一家独大的天下。
紫砂壶虽然古朴有韵味,养壶时也能提供一定的乐趣,但在茶叶风味的呈现上略有局限。
吸香夺味的特性,使它在面对白茶、岩茶、红茶等茶类时十分尴尬。
所以,茶具中更多样化的材质和设计被开发出来。
传统的瓷质盖碗,从最早直接用来喝茶的器具,逐渐成了泡茶的器具。
质地紧密,不吸香吸味,能真实地呈现茶汤的本味。
碗盖分离的设计,便于闻香赏茶的同时,出汤也行云流水,不知不觉成为了最“万金油”的茶具。
玻璃杯、玻璃壶一类的茶具,胜在透明直观。
茶叶在水中沉浮的优美姿态,和茶汤的清澈一览无余,尤其适合冲泡绿茶。
另外,还有快客杯,飘逸杯等各种新式茶具,先不说实用性如何,但它们的存在,的确为茶具市场增添了几分多样性。
时至今日,各类茶具的材质、功能仍在更新进步,不断为茶客们提供新选择。
《4》
硬件的更新,全面升级了人们的品茶体验,从口腹到精神。
喝茶,从“喝”到“品”,进化为了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享受,一种对仪式感的追求。
泡茶也真正成为了文化、美学、感官相互结合的活动。
而使用精美且恰当的茶具,是这场体验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玻璃杯映出绿茶的青翠,白瓷底衬出红茶的亮丽,都是茶具带来的愉悦的审美体验。
用一只朴素的不锈钢杯喝茶,和用一只精致的品茗杯喝茶,体验感肯定有差。
更何况,茶具本身也有观赏价值。
单说陶瓷茶具,青花、釉里红、郎红、柴烧各种工艺呈现出的风格迥然不同,选择背后,体现的是个人审美。
泡茶待客时,为不同的客人或不同的茶品选用对应的茶具,不仅是对茶叶特性的尊重,也能展现主人家的品味和用心。
小小的茶空间中,品茶的体验和格调,也会因茶具的搭配而得到显著提升。
茶具,已然成为茶文化中的一部分。
《5》
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局限性,不能用当下的标准去评判过去喝茶方式。
过去的观念当然也不能“倚老卖老”,强行否认如今的进步。
曾经条件有限,一把壶就能解决所有需求,确实方便。
但现在的人更懂茶,自然也更讲究喝好茶。
就像不同的饮食文化传入中国后,有人爱上了三明治沙拉,有人依然喜欢小炒,这些变化是自然而然的。
说到底,都是为了更好地享受生活的乐趣。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发布于:福建省红腾网-配资咨询平台客服24小时在线咨询-股票配资中心网址-昆明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